学院简介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成立于1999年,由1960年成立的无线电系(1972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和1985年学校成立的国内第一批计算机学院以及四个校属研究所合并组建;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5个系、1个专业基础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共设“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6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2135人,硕士研究生726人,博士研究生77人,博士后在站5人。

学院师资队伍强大。现有教工133人,专任教师103人,教授2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1.6%。拥有校内外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101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8人。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该博士点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在2017年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进入全国前20~30%,位列全国第15;此外,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硕士“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五个领域授权点。

学院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抢抓机遇,实现学院内涵高效发展。现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电子信息工程”(获国际工程认证受理、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省优势特色专业、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连续两次位列全省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普通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沈阳工业大学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3项;获评省级优秀教材4部;获评省级教学名师4人;获评省级教学实验中心1个。学院教学平台完备、设有云计算与大数据、IC芯片设计、机器人、图像处理、嵌入式人工智能等32个实验室,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具有超星电子图书、书世界中文电子图书、新品数字图书数据库、院士文库等电子图书资源近50万册。

学院科研条件优越、实力雄厚。拥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辽宁省科技厅“机器视觉重点实验室”“输油气管道内检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发改委“油气长输管道内检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教育厅“先进在线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及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同时,学院拥有“沈阳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DSP联合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管道检测联合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美国物理声学公司声发射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平台。近些年,学院在先进在线检测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传感器、IC芯片设计、生物工程、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复杂系统控制与优化等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课题200余项,科研进款每年递增,连续多年位列全校第一,2022年科技进款5287万;2004年中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研制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年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学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与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及国内多所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学术会议,第一至十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信息感知与融合前沿论坛,教育部仪器、智能教指委全国学术会议等。

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学院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获评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2个;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2人、“辽宁省五一奖章”2人、“辽宁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人。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IC芯片设计大赛”“智能制造”等创新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奖励近130项。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辽宁省政府奖学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中国电子学会集成电路奖学金”以及企业奖学金。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信息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解放思想,传承文化,凝心聚力,顺势而为,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信息学院而努力奋斗。